网站公告: 实验室管理系统入口---- 个人信息填写流程---- 新闻发布流程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棉花教授”张献龙:论文写在大地 人才成于创新

更新时间:2023-09-12 21:53:06点击次数:字号:T|T

“看这片植株,叶片适中、铃卵圆型、结铃性强、整齐度比较好……”9月11日,在新疆石河子天业智慧农业示范区,华中农业大学张献龙教授一手托着植株、一手摘下棉果,和同学们一起仔细观察着“华棉702”的农艺性状。



初秋新疆,风物甚美。广袤的棉田里,棉果饱满、含苞待放,棉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多年前,张献龙教授将科研育人的模式带进新疆,每次来新疆,都要到田间或实验室与石河子大学聂新辉教授团队师生们一起,讨论棉花遗传育种和研究生成长话题。两个团队的研究生在武汉和石河子穿梭,已联合发表论文20余篇。

这是张献龙深入产业主产区、躬耕科研育人一线的一个缩影。30多年来,他扎根教坛、言传身教,一腔热血扑在教书育人一线。

“他本身就是一本育人教材。”如今,虽年过花甲,但他仍旧躬耕教育教学一线……正因如此,张献龙的课堂教学评估结果多次评为优秀,教学质量获得师生们的高度认可。他也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教学名师”“湖北十佳师德标兵”等称号。

在张献龙看来,教育就是爱的事业,关心、关爱、关照学生是为师者的本分。教师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坚定的事业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华中农大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张献龙发起“一帮一”教师对口帮扶困难本科生助学活动,并以身示范,把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获得的2万元奖金全部捐赠学院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把获得何梁何利奖的奖金20万元港币全部捐赠给“济中科教基金”,以奖励青年学生和学者。

他说,这些年农业发展很快,但生产方式还不够先进。要实现农业新业态、农村新气象、农民新风貌,要实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就要培植一大批无人农场,就需要大量的青年农业科技人才去为之奋斗,去解决其中的科研难题。

因此,张献龙“科研育人”的思路也结出了硕果,他主持完成的“农科研究生‘四融合’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

张献龙常说,作为农业大学老师,不能仅仅在黑板上“种地”,在实验室“种地”,更要到农田里去,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使命,到田间发现问题,生产一线是育人的最优质课堂。

3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老师和学生奔赴到三大棉区田间地头调查,及时了解棉花生长状况、棉田病害情况和农民收入状况,坚持每年为棉农讲“棉花经”。

在长期的产学研过程中,他们实现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和生产、科研、企业融通发展。团队培育出“华杂棉1号”“华杂棉2号”“华杂棉4号”“华杂棉H318”“华杂棉H834”“华棉2270”和“华棉702”等25个优质、高产、多抗棉花新杂交种,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9项。

在长期的产学研过程中,他们实现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和生产、科研、企业融通发展。团队培育出“华杂棉1号”“华杂棉2号”“华杂棉4号”“华杂棉H318”“华杂棉H834”“华棉2270”和“华棉702”等25个优质、高产、多抗棉花新杂交种,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