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实验室管理系统入口---- 个人信息填写流程---- 新闻发布流程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祝贺!张献龙教授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

更新时间:2020-11-27 16:53:28点击次数:字号:T|T

祝贺!张献龙教授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


      11月24日,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并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华中农业大学张献龙教授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每5年举行一次。2015年以来,各行各业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人物。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689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予804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张献龙是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曾获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两次获得湖北省高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张献龙现任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棉花学会副理事长,作物学报副主编、Plants, People, Planet杂志高级编委、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杂志编委等。他主持的“棉花种质创新及强优势杂交棉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科研成果,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2019年度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农学奖


张献龙育人科研“二三事”

一、1.5平方米试验台为起点,实现“三个首次”突破


       张献龙1990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1992年,还不到30岁的张献龙,在刚刚成立的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到一张仅仅1.5平方米的试验台,在前辈们工作的基础上,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在同事聂以春教授的印象里,张献龙从来没有过双休日,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夜里12点。缺少人才,他想尽一切办法,从国内外引进。缺少经费,他四处申请,早年经常是火车站票来去匆匆。工作再忙,每周都要召开半天的学术讨论会,让大家交流信息,碰撞思想火花。

       张献龙始终瞄准国际前沿,不急不躁、潜心科研,带领团队掌握了成熟的棉花细胞培养技术体系,创造了多项国际领先成果:首次从雷蒙地棉、克劳茨基棉等野生棉细胞获得再生植株,首次从克劳茨基棉等野生棉原生质体获得再生植株,首次实现栽培棉种与野生棉体细胞杂种。在此基础上,结合远缘杂交、细胞工程和常规育种评价等技术,筛选出一批早熟、高产、优质及多抗的棉花新品系,解决了棉花作为引进种遗传基础贫乏的问题,为创新性品种培育打下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利用成熟的细胞培养技术,团队筛选获得了具有高效再生和高频转化效率的陆地棉种质“YZ—1”,并获得了转基因方法专利,这是迄今再生最快和转基因效率最高的陆地棉种质,已被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德州农工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和大北农集团等国内外30多家科研和农业种子公司用于棉花基础和生物技术研究。最近,他带领团队在棉花基因编辑技术上获得突破,其技术体系被国内外120多个棉花研究单位使用,有效促进了棉花科技发展。

二、每年到棉田为棉农讲课,30年如一日

       张献龙常说,作为农业大学的老师,决不能仅仅在黑板上“种地”,在实验室“种地”,只有到农田里去,到棉农中间去,倾听棉农的呼声和需求,接受生产实践的检验,才能培育生产急需的大成果。30年来,张献龙始终保持了这个传统:每年到棉田为棉农讲课,与棉农交流。

      他带领团队把研究从实验室延伸到棉田栽培环节,研制出“推迟播种,合理密植,集中施肥,氮肥后移”的促早熟简化高效栽培模式,保证了品种丰产、稳产以及与小麦、油菜等作物的接茬,提升了农户植棉效益,推动了杂交棉生产方式的转变,建立了杂交种分子鉴定技术和高效制种技术,保障了棉花新品种的推广与应用。

       通过产学企合作,实现了农业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和生产、科研、企业共赢。他的团队培育出 “华杂棉1号”“华杂棉2号”“华惠103”“华杂棉4号”和“华杂棉H318”“华杂棉H834”等14个优质、高产、多抗棉花新杂交种,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8项。特别是“华杂棉H318”在国家组织的区试中具有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等突出特点,在当年审定的5个品种中综合指数居第一位。这些棉花品种累计在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推广应用两千多万亩,为当地的棉花生产、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视培育人才为“百年大计”,英才辈出

        在张献龙看来,培育几个棉花新品种,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培育人才方是百年大计。

        棉花细胞杂交是世界棉花研究的难题,凭借相关内容的研究,张献龙的学生孙玉强获得了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奖。当初张献龙给出这个题目时,孙玉强因没有参考案例,担心无法完成论文。但在张献龙的鼓励下,孙玉强逐渐树立了信心,坚持阅读了大量文献,坚持失败-创新、再失败-再创新,终于取得了突破。



张献龙棉花团队领军者

        如今,张献龙的棉花团队已经有10人,8名教授,1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领军人才。研究内容已经扩展到棉花纤维发育的功能基因组学、棉花细胞培养和形态建成的分子生物学、棉花抗病基因的克隆与抗病育种、棉花基因编辑技术和棉花转基因育种、棉花高温不育等。

       30年的努力不断结出硕果,他培养毕业了50多名博士生,95%工作在科教战线。在人才培养中他以身示范,他把国家教学名师奖金全部捐赠学院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把获得的何梁何利奖的奖金20万元港币全部捐赠给“孙济中科教基金”,以奖励青年学生和学者;他曾发起教师“一帮一”本科生助学活动,对口帮扶困难本科生。

       如今,他带领团队教师指导研究生创造材料400余份,评价材料3000多份,克隆新基因50多个,连续5年被艾斯维尔评为高被引中国学者。他带领团队最先发表两个主要栽培棉种的参考基因组;发现异源四倍体棉花两个亚基因组存在不对称选择与进化,这些基础研究的突破将有力促进棉花关键基因发掘和全基因组育种工作。


 张献龙育人科研“二三事”张献龙育人科研“二三事”

张献龙育人科研“二三事”张献龙育人科研“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