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王二涛研究员应邀做客棉花团队,在作物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 “植物-微生物共生的机制与应用” 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金双侠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报告全景
报告伊始,金双侠教授对王二涛研究员的学术成就进行了介绍,并强调其研究在植物-微生物共生领域的重要贡献。

金双侠教授主持
王二涛研究员长期聚焦于该方向的研究,颠覆了菌根“糖”营养的传统理论,提出了以脂肪酸为核心的营养交换和调控的新共生理论,为理解植物如何与微生物建立互利共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他还发现了菌根因子的受体和信号转导新机制,揭示了植物如何识别和区分“敌友”微生物,为植物-微生物互作研究开辟了新的交叉领域。同时,他的研究揭示了豆科植物结瘤固氮的新机制,并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对提高作物养分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二涛研究员作报告
王二涛研究员的研究成果入选2017年和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并获得2021年Cell Press中国年度论文的殊荣。他曾受邀在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The Plant Cell、Current Bi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撰写综述,并担任Plant Cell、Science Bulletin、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New Phytologist、JIPB等学术期刊编委。此外,他还担任上海市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执行秘书长,在推动该领域研究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在科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他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年)、中国青年科技奖、CSPB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科学探索奖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等多项荣誉。
在学术报告中,王二涛研究员巧妙引用《毛泽东选集》中的经典论述——“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来比喻植物如何精准识别根瘤菌,与之建立共生关系,同时排除潜在的病原菌。这一类比生动地展现了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复杂而精妙的相互作用机制。并讲解大豆在东北黑土地上无需施氮肥即可稳定增产6%至8%。该研究基于40年定位实验,证实了根瘤菌与特定益生菌群落的协同作用,能够满足作物氮素需求,从而减少化肥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此外,团队还揭示了豆科植物根瘤共生固氮的关键调控机制,并探索了菌根真菌在植物共生网络中的演化过程。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植物-微生物互作的理解,也为未来低碳农业和育种改良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团队提出的“点名”机制显示,植物在与微生物的互动过程中,会通过特定的信号通路“召唤”有益菌,同时抑制病原菌的侵染。这一机制对于植物共生固氮、提升作物生产力至关重要。田间试验表明,通过微生物工程与基因编辑优化共生系统,可使作物产量提升10%至32%。这一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的理解,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报告结束后,王二涛研究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就菌根共生信号传导、植物免疫识别、共生机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师生们积极提问,现场讨论气氛活跃,使得本次学术报告成为一次极具启发性的学术盛宴。

学生提出问题

王二涛研究员回答问题
最后金双侠教授高度评价了王二涛教授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精神。他强调,科学研究的突破往往只差“临门一脚”,敢于挑战现有认知、勇于探索未知,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这种精神不仅值得在座的博士生、博士后学习,也对整个科研界具有启发意义。同时指出,王教授的研究在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创新性。他们的团队不仅调整了传统研究范式,甚至在某些方面改写了教科书中的经典认知,展现了极强的学术前瞻性。这种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科研态度,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鼓励在场的年轻学者,以王教授为榜样,积极思考、勇敢探索,争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突破性贡献。
撰稿人:谷鑫鑫
图片提供:郎一阳
审核人:闵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