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实验室管理系统入口---- 个人信息填写流程---- 新闻发布流程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王龙:写给朱龙付老师

更新时间:2017-06-16 11:51:47点击次数:字号:T|T

     

       众所众知,石河子大学有一个高规格的朋友圈——名字叫“对口支援高校团队”,北京大学任“组长”,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为“副组长;有一群来自全国重点高校教师队伍——名字叫“援疆干部、“支教教师他们在石河子大学挥洒青春与汗水,学校的每一分进步,背后都有他们的身影!

  又一个学年结束了,又有一批援疆干部结束支援工作,启程返乡。在这里,我们说一声感谢!道一声祝福!请你们常回来看看!

  今天,小编转发一篇农学院王龙老师撰写的关于援疆干部朱龙付老师的文章,让我们从他的印象中了解一下援疆干部的日常 ……


写给朱龙老师

农学院 王 龙


  初识朱龙付老师是2015年4月在我第一次参加全院大会时,这位眉目清秀、谈吐儒雅、作风干练的年轻副院长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会后得知,朱龙付老师是华中农业大学的一名教授,2014年以援疆干部的身份来到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任职副院长,分管国内外交流、对口支援和绿洲生态重点实验室。“援疆干部”这四个字平添了我对朱老师的敬意。

  农学院的办公室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有特殊的魔力,以至于领导同事们都喜欢吃完晚饭继续回来加加班,看看书,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爱好,被大家疯狂地坚持着,没想到这位来自狮山的教授也一样酷爱。我们下班后总能在办公室与朱院长不期而遇,每次经过他办公室门口,大家都会开玩笑地说:“朱院,该下班了,给条活路啊!”而他每次都眯着眼睛,把头从电脑显示器后探出来,笑呵呵地说:“拿的钱比你们多,当然要比你们多做一点喔。”每次听到他这样说,心里总有一种温暖和动力,因为“大教授”能和我们一起并肩战斗,还比我们拼命,这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于是,农学院主楼二楼的这几盏灯总是亮到要锁门为止,我不知道这种陪伴是不是最长情的告白,但至少感觉在这条路上一点也不孤单了。

  我们办公室隔壁就是朱老师的办公室,那是院里最热闹的地方,好些时候都要排队,仿佛医院里来了大专家一样,老师们都积极地排队“挂号”。每次看到一个个老师都带着满足的笑容从朱老师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我的内心都在惊叹,同时也惊奇这个大教授到底都对老师们说了些什么,是申报自然基金的小诀窍还是课堂教学的大技能?为了一探究竟,我也敲开了朱老师办公室的门,深聊一番,我终于得到了答案。

简单地说,我本以为这个学术大咖对团学工作不怎么关注,应该是个学生管理的门外汉,结果却恰恰相反,朱老师给我的一些建议,句句都是金玉良言。他说:“虽然我没带班,跟学生交流得不多,但据我了解现在的学生对学校开始变得冷漠了,是我们的关心有点少了,让学生对于母校的感情有些淡了。做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如果学生都不满意,那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这番话也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毫不夸张地说,“以学生为本”是我工作的初衷。毕业留校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但很多时候我们疲于应对各种繁杂的活动和任务,有些忽略了学生的感受,甚至对于学生的抱怨少了一些认真地倾听。

正是朱老师的一番点化,让满头大汗低头拉车的我,抬起头看到了曾经仰望的星空,一下子豁然开朗,如释重负,又充满了力量。走出办公室,我也挂着满足的笑容,心中燃起了熊熊斗志。自此之后,我和朱老师的关系越走越近,经常会聚在办公室聊聊天,他的幽默诙谐和对于工作的认真敬业,深深地感染着我和同事们,给我们力量,伴我们前行。

  时光飞逝,朱老师到我们学院已经快三年多了,这期间实现了石河子大学到华中农业大学访问与交流115人次,内容涉及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学科建设等。与此同时,朱老师还积极推动华中农业大学为石河子大学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工作,期间华农开办研究生导师培训班1期,多名教师通过结对子形式在华农进行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24名优秀本科生前往华中农大插班学习。

今年2月,在朱老师的努力下,我们机关的三名老师也获得了前往华农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也是其中之一。从石河子出发,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到达机场,随后是四个小时的飞行,降落后又是一个小时的车程抵达华农,兴奋的心情早已被旅途的劳累消磨殆尽。这时电话响起,是朱老师,原来他早就给我们安排好了住宿,还亲自去落实,正在门口等着我们呢。得知这一切,我内心十分感激,感激朱老师这一次细心周到的安排,更感激他这两年多来对石河子大学的帮助。这一次的行程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朱老师奔波的不易,朱老师不知多少次往返于华农和石大之间。大多数时候,朱老师都要在夜幕下赶往机场,路上八小时的颠簸后接着的总是投入工作的热情,黑眼圈的背后始终都是不知疲倦的笑容,在这一刻我真的想说一句:朱老师,您辛苦了!

  记得在华农学习时的一个晚上,朱老师来找我聊了很久很久,他说:“起初到石大的时候很不适应,觉得有些事情很难理解,也提过一些自己的想法,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才真的明白,如果你没有在这里待过,你根本不知道这里老师的辛苦和不易,根本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事情繁琐复杂,我们也必须要做。作为一所边疆高校,这里的老师和同学都承担着比其他高校更多的责任,我来这里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我也很感谢这里的老师和同事,因为你们真的一直在默默奉献,而我只有这三年而已,你们的深情厚谊是我这一生都难以忘却的。”

  这学期是朱老师三年任期的最后一个学期了,结束之后他就要返回华农了,真的有太多的不舍,但又希望他可以尽快回去,因为在这里他付出的太多太多,包括科研上的牺牲和对家人的亏欠,成全的则是农学院的发展和我们的进步。或许那些灿烂笑容的背后有着太多太多的辛酸和辜负,但我们都无怨无悔,因为我们都是石大人。

  三年援疆路,一生石大情,祝愿朱老师在以后的工作生活里身体健康,一切顺利,常回家看看!

    摘自石河子大学微信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b5gPEnE4c5IgCNX_lxi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