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实验室管理系统入口---- 个人信息填写流程---- 新闻发布流程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四载师生情铺就成长之路

更新时间:2018-12-29 16:42:44点击次数:字号:T|T

  今年是进入华农学习的第5个年头,正值华农120周年校庆,也是我们课题小组发展的第13个年头,感触颇深。

  回顾过去的四年,我学习到了种种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阅读了大大小小的科研论文;送别了众多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经历了课题研究的起起伏伏……

一路走来,成长了很多,而这其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我的导师-林忠旭老师。



成长是您陪我走过的实验室和棉花地



  2014年夏天初到华农,对于分子标记和图位克隆一无所知的我有点迷茫,也正是那个时候陆地棉参考基因组数据逐渐发表和完善。

  此时,林老师抓住契机,基于实验室多年积累的突变体的材料,给我安排了一个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单基因遗传基础研究和图位克隆的课题,刚开始接触分子标记时,还看不懂那PAGE胶上一条条灰黑色的带型图,而林老师看到我一脸疑惑的看带型图时,总时常凑过来问问情况,和我说上几句,告诉我要怎么区分多态性带型,指导我如何用BSA的方法去筛选连锁标记。

  至今,我都能感受到当我筛到第一个连锁标记和第一个共分离标记时内心的喜悦,而令我更为惊奇的是,林老师竟然在两年后还记得我筛到的第一个共分离标记的名称—— G73;有段时间实验进展不太顺利,在朋友圈发了个喝瓶可乐打打气作自我嘲解的说说,没想到林老师第二天就找我谈心,询问我课题的进展,谈完后感觉又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林老师就是这样时时刻刻关心着学生们的课题,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而在实验之余,老师也时常和我们一起打扫实验室和温室的卫生,可以说是身体力行地去影响着我们;提醒我们节约,保持良好的实验习惯,有些可以循环利用的耗材就循环使用,田间的插地牌子和PCR用的96孔板子洗洗可以用的就洗洗,不能浪费国家的经费。

  我们小组的研究方向是正向遗传学,常常需要构建大规模的遗传群体,所以田间工作比较繁重和劳累,林老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一直带领着我们一起阔步向前。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林老师就是那个为我们打造一个稳固营盘的匠人——不怕炙热,不畏艰辛,不管寒冬酷暑都一直在默默坚守。

  至今仍然记得来到棉花分子标记室的头两年,林老师总是亲自开着车长途跋涉地把我们送到黄冈鄂州等基地去播种、调查性状、收获棉花,下了车也不停歇,继续进行田间作业,也许正是这样的工作强度造就了林老师刚毅的性格,也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每到武汉最炎热的夏天,那个挥汗淋漓的夏天,林老师总是和我们一起扑在华中农业大学田间实验基地,挑选材料,给棉花打枝整形,告诉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材料,每个人的群体要调查一些什么性状等;每到冬天南繁,林老师都要亲自带着学生过去熟悉环境,进行播种,取样等工作,然后再千里迢迢地把种子和样品带回武汉。

  忘不了2015年冬天和林老师一起在短时间内对2000多份材料取样带回武汉提取DNA的匆匆,忘不了林老师在海南请我喝的那个金椰子的甘甜,更忘不了林老师独自为我的F2连锁群体调查表型性状默默奉献的精神。




成长是您推荐和批阅的文稿



  林老师虽然平时不爱言表,但是为了培养我们良好的学术素养,在小组会和小组群里时常也会和同学们“唠叨唠叨”。

  老师时常在我们的群组里推送一些文献,大到CNS级别的高影响力的文章,小到一些关于方法和综述性的文章。老师总是关注着研究的大方向和每个学生研究的小方向,大方向相关的研究论文就推送在大群里,而每个人的小方向方面的研究则单独发给个人,以免占用大家的时间。

  记得有两次还收到了林老师亲自递来的其它小组研究生毕业的博士毕业论文,都是林老师听完别人的答辩觉得对我的研究有借鉴意义的,实际对我的研究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课题而言,老师都是这样的心心念念,不偏不倚。

  日积月累地在林老师的默默引导下,我的学术素养和写作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阅读文献不再像刚来实验室那么吃力,写作也有了一定逻辑性和科学性。但是这还远远达不到林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在我的硕士开题报告,博士开题报告,博士转博报告,和撰写的论文中都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的互动进行探讨解决,在论文修改中,总能把握住文章的逻辑结构让我做出一些调整,在句子语言表达方面也会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林老师工作的一大风格就是雷厉风行,这也深深地带动了我,改变了我原来的慢性子,让我在平时的学习和研究中更有效率。




成长是您朴实的言传身教




  林老师为人处事低调,但是在学术报告中总能以大气沉稳的形象,哄亮的嗓音和独特的视角娓娓道出其中的故事,是我们的榜样。

  林老师常常和我们说,不光要会做研究,还要会讲述研究里面的故事,为了锻炼自己学生的研究表述能力,老师总是会在合适的时候给我们安排讲报告。

  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讲一篇发表在《BMC Plant Biology》上的关于基因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的文章,讲述过程中耐心地提醒我哪里讲的不清楚,让我停下来再重述一遍,哪里应该着重讲,哪里应该标注以让观众看着清晰明了,讲完报告后,觉得重要但是没讲到的地方,会亲自走向屏幕给大家再讲解一遍重要的部分;就在我转博答辩的前一天,林老师叫我去办公室,原来他是让我简单的讲讲里面的内容,看我是否准备好了,并亲自纠正我的站姿,让我讲报告时要保持良好的形象,嘱咐我私下里要多练习;在我进行会议报告的前夕,为了确保我的报告没有纰漏,特地安排我在小组内部进行一次演练,林老师在演练后还亲自站在屏幕前演示怎样以一个良好的形象给观众做报告,哪里应该添加一些内容,哪里应该删减,哪里应该加粗标注等等,都一一指出来。

  与林老师四年的相处中,老师灌注的点点滴滴,都慢慢地促进了我的成长,领着我从一枚科研小白进入科研圣殿的大门

  教会了我如何去审阅和设计自己的研究课题;引导着我去阅读文献,学习新的方法和技术。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

  在我的心中,您就是一位大师,您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谆谆善诱;可以敏锐地抓住学生课题研究方向,克服艰难,砥砺前行;坚守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气馁,不放弃,为学生铸造一个良好的可以深造的平台。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衷心地祝愿老师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身体健康。

 摘自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微信公众号


 原文